新闻动态
民商法专业研究生举行本学期第二次读书会
2021年4月8日晚,威尼斯官网2018级、2019级和2020级部分民商法专业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召开了本学期第二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便在校生和非全同学都能够有所参与。
2018级法律硕士李欣蔚同学近期阅读了林正编的《金牌律师:剑桥辩才如何制胜》一书,在该书中,一大批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法庭雄辩家,面对诉讼史上那些最危险、最具挑战性的案件,凭借纯熟的辩护技巧和卓越的演讲才能,在法庭上力挽狂澜,赢得胜诉,从而为读者揭示出称雄欧洲法庭数百年的“剑桥辩护术”的成功秘密。本书通过一个个的法庭小故事串联起来,讲述律师应当如何辩护。文中写到,律师在行使其职能的时候,必须尽到五个方面的职责:第一,他必须对他的当事人负责;第二,他必须对对方的律师负责;第三,他必须对自己负责;第四,他必须对法律负责;第五,他必须对国家负责。在诉讼中,这五个方面往往是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着的。因此,律师要想在这五个方面之间保持完美的平衡,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当事人辩护,并不等于袒护他,并不等于为他开脱罪责。诉讼是一场漫长而危机四伏的角逐,本书为我们提供一条通往胜诉的成功之路。本书对从事或即将从事司法工作的读者,领导干部、辩论爱好者、商务谈判人员、心理分析师等专业人士都有很大的启迪。
2019级法律硕士张晨同学近期阅读了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和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此次主要分享了《温故一九四二》。这是一篇调查题材的小说,讲述了河南1942年饥荒的历史。小说没有故事、没有人物,似乎也没有态度、没有立场,但主角写的是民族,情节写的是民族的命运。小说字数不多,但带给读者的震撼是巨大的,作者用最平静的语言描述最惨不忍睹的景象。这样的历史不应该被我们遗忘。1942年,河南出现大旱,常年无雨,粮食颗粒无收,触目惊心;大旱之后又遇蝗灾,蝗虫肆虐,席卷全省一百多个县,民不聊生,辽阔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但是底层人民三百万的性命,和当时的政界变动比起,简直不值一提。当地政府对河南灾情选择视而不见,甚至还加重了食物税和征收军粮。反倒河南灾情是通过一位美国记者白修德报道出去的。迫于外界各方压力,我国政府开始重视,从陕西运来粮食救灾。我们从小被教育居安思危、饮水思源,尽管灾荒已经过去近80年,但留给中国人民的伤痛是不可磨灭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祖辈们经历过的痛苦不应被遗忘。
2018级法律硕士訾政同学近期阅读了吴思的《潜规则》一书。作者被誉为“潜规则概念之父”,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历史视角上的解读,将潜规则的产生原因、历史源流、运作方式、社会影响等娓娓道来,结合历史上诸多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潜规则进行了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潜规则与明面的规则、成文的规则、既定的规则相对,是权力集团或统治阶层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形成的不言而喻的、灵活变通的、权力转化的规矩。可怕的是潜规则并不一定是对法律法规的直接违背,而是通过在法的限度内对公民权利进行合法伤害而发生效用,也正因此,只要公权力的末端最终交由具体的人来行使,那么潜规则就不可能根除。潜规则在古代也许相对稳定,但在当今信息时代注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一方面执法者群体内一定会有人因为分赃不均、尺度不一而从内部破坏规则,另一方面平民百姓也一定会有人因为失无可失、困兽犹斗而从外部向潜规则发起决死冲锋,在自媒体高度发达和网络舆论的即时性便利性愈加强大的背景下,潜规则的生存土壤将不断萎缩。
2019级法律硕士卓志旭同学近期阅读了齐爱民教授的《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法国际比较研究》和孔祥俊教授的《商业秘密司法保护实务》,并就前一本书进行了分享。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对个人信息的开发利用已经不可避免。然而如何平衡个人数据开发利用和人权保护这一问题却让全世界的立法者煞费苦心。本书对比研究了瑞典、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澳大利亚、日本、挪威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着重分析以美国法系为代表的隐私权保护模式,以及德国法系为代表的人格权保护模式。通过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国际比较研究,在个人信息保护模式、权利基础、基本原则等方面为中国个人信息立法了奠定理论基础。
2019级法律硕士黄雪静同学近期阅读了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一书。该书是一本以孩子的视角写作的小说:杰姆和斯库特有一名做律师的父亲——阿迪克斯,他们在阿迪克斯的言传身教下学会了英勇、正义、遵从良知,用他们的独特的方式去看待、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种族轻视、家族化标签、社会阶层问题。作为一位父亲,阿迪克斯教会他们:英勇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仍然义无返顾地去做,并且不管产生什么都坚持到底。一个人也许很少能赢,但也总会有赢的时候。作为律师,阿迪克斯或许早就预感到为汤姆辩解大几率的会输,而且还要面对社会的流言蜚语,可他决然毅然地那末做了,并且全力去做。这就是英勇。
2019级法学硕士杨恬近期阅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侯宇的《人的尊严之法学思辨》,并就前者进行了分享。书中主人公叶藏的经历与作者本人高度重合,因此也被认为是太宰治的“自传体”。本书总共分了序曲、三篇手札以及后记三个部分。序曲中作者从一张照片中带着“诡异”笑容的男孩引入,而这个小男孩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也即后三篇手札的撰写人——叶藏。读完整本书,感叹叶藏悲惨的一生。他从小在家中便以假装的笑脸博得家人的欢心。在学校里他也延续着这样与人交流的方式,用滑稽的言行扮演着“丑角”以讨好他人。这种累积的伪装成为之后他酗酒、吸毒、私生活混乱,最终人生一路下行、 最终崩塌的关键。其实,主人公叶藏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为融入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感受,慢慢地便开始一味地否定自我,轻视自我,最终失去自我。我们既然生于这个世界,必然需要与他人相处。从小我们被教导不能过于自我,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固然没有错,但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这并不是让我们去忽视自我,毫无底线的取悦于他人。
2019级法学硕士成珊同学近期阅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张红教授的《人格权总论》,此次主要分享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以萧红童年为视角,以童真的口吻描写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民情,以及民国时期民间跳大神等封建愚昧思想,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和保守的社会。前两章作者描绘了呼兰河小城的景象,呼兰河一共有两条街,其中交差的十字街汇集了全城的精华,包括口腔医院、学校等。但是人们宁愿买药也不愿意看西医,因为害怕诊所上大大的牙齿形状;人们也不愿意进入改变思想的学校读书。之后几章描写了团圆媳妇因为封建迷信被婆婆折磨致死,周围人无力改变的压抑气氛和场景。本书既有对家乡的温情描写,也有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讽刺和批判,衬托出一种活下去的生命力,对现实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020级法律硕士何承宸同学近期阅读了刘洋的科幻小说《蜂巢》,这是一部短篇科幻小说集,其中所载的《开往月亮的列车》、《穴居者》、《白马寺》等短篇小说,各种奇思妙想精彩纷呈,将读者拉入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但一切小说都离不开对现实的反映及对人性的刻画,《肇事者名额》作为本书中的一则寓言式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意外撞死了外星人,想去自首,却发现各路人马怀着各怀鬼胎,都在排队自首,最后连政府都为了政治目的,选派了一个卧底去假冒凶手,作为真凶的主人公反倒是无人问津。《肇事者的名额》这一则故事被收入了《2016中国最佳科幻》,具有很强的现实寓言性。读罢之后。有观点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在小说中,政府为了刺探外星文明的信息,将并非真凶的特工送入太空。在现实中,如果出于某一特定政治目的,案件的真相是否也会变得无足轻重,如果这种政治目的是有益于大多数人的呢,真实的真相与想要的真相之间应该如何平衡,这不禁引人深思。
阅读的过程,好似在体验别人的人生。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饱满立体,而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喜他人所喜、哀他人所哀,尝尽了人生冷暖、看尽了世间百态。